大师手里的大制作
2014年普利茨克奖于3月25日揭晓,日本建筑师坂茂荣获殊荣.自1985年在东京成
立第一个工作室之后、他的业务又相继扩展到纽约和巴黎.坂茂在他从事的所有领域总是能够发现多种多样的包装设计方案,并且注重在结构方面的创新以及对非传统材料的使用,位于瑞士苏黎世的TAMEDIA传媒公司办公大楼便是鲜活的样本.
瑞士媒体公司TAMEDIA总部,是为苏黎世媒体中心480名员工提供办公地点的七层建筑.位于苏黎世中心一个1000平米的场地.周边是布满高楼的大城市街区.场地朝向街区的东部,将发展成为一个朝向苏黎世运河的长达将近50米的线性立面.TAMEDIA这座新建筑的植入是根据已被拆除的原有建筑的流线来布置的,且在立面上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并在建筑允许的高度范围内尽量优化位于街区这一侧的可利用办公区域.
建筑的主入口位于街边的北部拐角处,也成为整个建筑组群的主入口.建筑地面以上有七层,还有以及面积为八千多平米的两层地下空间,这样就增加了一千多平米的公共空间,可与相邻的两层楼的屋顶延伸空间相连.这座建筑采用了先进的日本合成技术,顶部是一个双重斜坡的屋顶,这种包装设计是当地极具乡土气息的建筑形式,由于钟罩型通风口和法国巴洛克建筑风格相结合,这个做建筑显得尤为引人注目.
坂茂对于自己在瑞士的第一个项自格外重视,建筑师们倾向于低强度构造系统,严格遵守了国家环境责任措施,在加热和冷却系统上采用地下水,做到了完全拒绝使用化石燃料.此外,双立面的结构为室外气候进入室内提供了一个缓冲区域,同时在此处也可以收获无与伦比的景观和视野.
向自然SAY“HI”
在孩提时代,坂茂就曾留心观蔡日本传统木匠在父母住所内工作的情形.那时,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木匠.他认为,房子就是要为帮助有需求的人而建;建筑,更是要用贴近人性和趋向自然的精神来打造.TAMEDIA大楼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色.
从建筑角度来看,这栋大楼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其全木的结构体系,它无论从技术还是从环境友好方面来说都是别具一格的.整栋楼,包括柱子、横梁,甚至楔子都是完全以实心原木为材的,是瑞士最大的全木结构建筑.坂茂和瑞士工程师共同合作,不费一钉一铆,利用精湛的木工工艺完成了一个四层全木棒卯结构的框架,这些精密的托梁和横梁都使用数控铣削机床完成,约需2000立方米云衫木.
坂茂大胆地将木遁衔接工法运用在立体大楼搭建上,不但展现了精准地道的技术,也使大楼外型格外引人注目.大型的连锁木结构完全没有联合部件和胶水,木头节点相互交错,在低辐射镀膜玻璃后面呈现出一个实在和精致的格子构造.表面与外窗使用轻量化玻璃,呈现高采光的透视轻盈感,也符合当地环保、注重自然的精神.木造结构带来的稳重感,经由玻璃帷幕的搭配后,凝聚成了比一般前卫建筑更具特色的古今融合式的大楼,裸露的木结构元素令人印象深刻,并提供了高质量的办公环境氛围.
在TAMEDIA办公大楼的包装设计上,以木材为主要结构材料的选择,体现了可持续性包装设计思想,为了强化建筑的结构特征和这种理念,建筑的外表皮全部使用了坡璃,低能耗的环保材料与建造方式,都呼应了坂茂及瑞士当地政府严格规范的自然、环保诉求.当然,木造建筑并非全然没有缺点,很多人会对它的防火性能存疑.坂茂并未忽视这一点,他全部使用了完整的木建材,当遇到火灾时,实心木能抵挡火势的时间长达60分钟,延长了逃生时间,符合当地订立的防火标准.
畅享阳光轻盈呼吸
站在城市的角度,这个建筑在这排面向东面的建筑中像一个“中间区域”,而其他建筑则像“热屏障”一般.不同办公楼层之间形成垂直连接关系,给人们创造了独特的休息空间体验.
有了木材架构为底,墙面、地板与其它结构上便能灵活搭配.大楼内部运用透明玻璃隔间包装设计,平衡了木头稍显沉重的氛围,增加了透光率,顿时产生轻盈通透感,有效舒缓了办公人员的工作压力.不仅如此,坂茂还特别包装设计了一些“阳台”空间.这些空间可被用作非正式的会面区和休息区,玻璃围绕的外墙立面采用方便开阖伸缩的活动式玻璃窗系统,可以使这些室内阳台“转变”为室外阳台,具有良好的通风效果,让位于较高楼层的人们也能享受到大自然的吹拂,保障了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同时强调了建筑内部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清晰地回应了瑞士的环境规则,把运河与城市风景汇聚在一起,营造出贴近自然、独一无二的办公氛围,使员工们可以在优美的风景、明亮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中获取灵感、进发创意.
经济发展飞速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生态.闲暇时刻畅享阳光、享受自然,自是一大快事.北京包装设计也向自然SAY“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