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文化的象征.在中国传统家具包装设计中,很多装饰纹样的运用一直沿用至今,具有独特的文化和艺术风格,并逐渐形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图形.战国、秦以床为中心的家具上,彩绘龙纹、凤纹、云纹、涡纹等纹样的技术己经相当成熟;两汉、三国时期,一些齿纹等几何纹样得到广泛应用;南北朝时期,家具的装饰包装设计纹样出现了火焰纹、飞天、狮子凳;唐朝时期,家具造型简明,有金银绘、木画等工艺;宋朝则开始大量运用装饰线脚;明朝家具多为硬木家具,做工精巧,风格典雅,具有很高的艺术格调;清朝家具比较繁琐,常运用一些雕漆、雕填、描金等工艺手法.
我国古典家具中的龙纹,开始时从青铜器、砖画、玉器演绎而来,进入清代就更为写实.它的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异常,常见的有形象生动的“正龙”、“升龙”、“降龙”、“行龙”;还有“戏珠龙”、“戏水龙”、“穿云龙”以及“拐子龙纹”、“回纹龙纹”、“夔龙纹”等等.
在这些不同的龙纹中,除了可以用不同的“龙”来装饰包装产品,更重要的是不同姿态的“龙”有着不同的含义.草龙是一种含有龙形象的卷草图案,是一种带有吉样含义的“如意纹”,常应用在建筑、家具和器皿的装饰上.拐子龙整体协调一致,简洁、明快,又有一定的装饰包装意趣,常用在家具、室内装饰及建筑的框架上,拐子龙纹和回纹龙纹都寓意着子孙昌盛,绵延不绝.戏龙珠是两条龙戏耍(或抢夺)一颗火珠的表现形式,它是一种吉祥喜庆的装饰图纹,多用于建筑彩画和高贵繁华的器皿装饰上.
我国古代最辉煌的龙纹坐具,就是北京故宫太和殿的宝座,金漆龙纹宝座,其椅圈上,及六根椅柱上,雕刻着十三条金漆盘龙,其状栩栩如生,昂首张口,令人生畏,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宝座上部采用圈椅式椅背,下部承托以宽阔的“须弥座”式椅座和脚踏,包装设计均采用最尊贵的形式.除了十三条金龙分布盘绕于椅背上,其余各部位又雕火珠纹、云纹、卷草纹等,通体罩金箔并镶红蓝宝石作装饰,极显其尊贵.
春秋战国时期,家具的使用以床为中心,如河南信阳出土的漆俎,周围绕以阑干的大床等,就有彩绘龙纹凤纹、云纹、涡纹等.这种床榻就是坐具的前身.到了汉代,榻的用途扩大,包装设计纹样除了龙纹,还增加了绳纹、齿纹、菱形波形等几何纹样及植物纹样.龙的形象就由此最早出现在坐具中,以包装设计纹样和吉祥寓意来呈现.
随着坐具的逐渐升高,出现了凳、椅等坐具,其包装纹样越发丰富,并且包含龙纹.直到明代,中国家具空前发展,坐具类就分为官帽椅、灯挂椅、靠背椅、圈椅、交椅、机凳、圆凳、春凳、鼓墩凳.明式坐具中的龙纹往往只是在某些明显的部位如椅子的靠背板上进行小面积装饰,与大片的素面形成对比,龙纹图案方钢稳健、简练飘逸.清式坐具中的龙纹,则呈现出繁缛华丽的风格,符台清朝时期人们过分追求形式上的美观的心理特征.
在明清坐具中,龙纹的常用包装手法有透雕、浮雕、圆雕等.与战国时期的写实性龙纹不一样,明式坐具的龙纹常见变体龙纹,其头部不变,躯体与各种抽象的云纹、几何纹或蔓藤纹组合演变.清代的龙纹相比明代来说,身体较为粗壮,姿态略显呆板.
由此可见,在历代坐具的包装设计中,“龙”这一传统元素更多的是运用在装饰纹样之中,表达了中国人民对龙的崇拜和喜爱.同时,也象征着皇族权贵的威严,不同的龙纹式样代表着不同的阶级等级.
到了当下21世纪,也有很多设计师考虑到在北京包装设计中引入“龙”的形象.在一些大赛中,出现过本土设计师以“龙”为元素进行设计,其中大部分的设计师仍然以使用龙纹为主,将“龙”作为装饰象征元素加入到自己的包装设计中.但也有少数的设计师从造型着手,将“龙”的整体形态简化,用蜷曲张扬的“龙”的姿态作为设计出发点,把坐具的形态和“龙”的整体形态结合起来.这样的设计令人耳目一新,这也是“龙”在坐具中真正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