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礼品赠予挚爱之人,怎能让它素面朝天?礼物的应用非常丰富,范围也极为广泛,中国作为一个礼仪之邦,自古崇尚“来而不往非礼也”,仅礼品礼物市场,就有着巨大的市场容量和增长空间。据保守估计,中国每年的礼品消费超过 600亿元,而随着中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礼物市场将会在一个长时期内保持稳定高速增长。可见,礼物的包装设计市场的空间非常广阔。
“礼物”乃“礼”、“物”合一。“礼”源于远古的敬神祭祀,西周末年被制定成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而后演变成一种社会制度。礼物是赠予、是贡献,物为表,情为里。 从礼物起源及演变都可看出,礼物从来都是“寄情之物”,礼物的制作挑选,及其往来,也从来都是一种情感表达。民间艺术常用的表现手法正是“借物生情”、“寄情于物”。
人与人的互联关系中,“礼尚往来”是避不开的话题。依据事件与对象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包装设计和选择礼物,是人际关系设计的必修课。
信息社会,情感表达有了更多的方式,同时也步入了快节奏。过去,儿女诞生、婚嫁,母亲、祖母等都会为迎接新生命、新家庭亲手筹备制作各种凝聚着祝福、祈盼的生活用品;现在大部分人尤其是城市家庭都通过购买来完成这些物品的添置;逢年过节亲友问候直接短信群发,应付的以为强过情意。并非现代入变冷血了而是”快节奏”带来的无奈“泛爱”。当前社会愈演愈烈的红包之风,是“礼尚往来”的消极演绎,托愿寄情的美好物事,变成舍本逐表的沉重负担。与此同时,在设计方面过度包装设计现象严重。古人“买椟还珠”只是不识货,然而现代社会却经常利用过度包装强行提升礼品“价值”就完全是面子主义的弄虚作假了。
礼物重要,礼物包装设计也很重要,虽说“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情感交互方式多样化,但礼物传递情感的初衷依旧。
我的《礼物》作品中,每一件礼物及其包装设计都是有针对性的,依据相识相遇相知过程的真实经历进行构思;不追求华丽表面,而专注于诠释与传递情感一我的《礼物》可以是朴素稚拙的,却必须是真情实感的。并且,我的《礼物》作品完成制作和展览后,就被作为真正的礼物送出。
每个阶段的人经历不同、个性各异。在与孩子们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不同年龄的孩子,真实需求很不一样。既有相似的共性又有着鲜明的个性,他们的内心都需要被认可,只是不同年龄对“认可”有着不同理解。因为这些不同,给孩子包装设计的礼物也就不同了。
艺术的情感表达,朴素稚拙而富有人情味。沧海桑田,思考那些在时代变迁中的变与不变,如何以有现代活力的新形式去承载相似相通的动人情感?北京包装设计正在努力做到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