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促进了多文化形态的融合,作为一种群众基础坚实、接受范围广泛的意识形态,“红色文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本课题将“红色文化“的再设计放到当今审美认知环境中,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符号在新时期的时代精神和象征意义,结合相关知识,对红色文化在当代平面展示设计中的应用原理、设计方法进行探讨,解析红色文化图形创意的具体方式和意义延伸。
1红色文化及其在设计中的发展
1.1红色文化符号的产生与发展
文章涉及的“红色文化”符号限定于政治类艺术形式,以传达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团结一
致等红色文化精神为主要目的,并带有鲜明的形式特征,具备图案化、图形化、程式化等视觉特
征,成为精神载体的同时也构成了文化本身。由于“红色文化“产生于特殊政治、经济、文化背
景中,导致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国家统一执行的艺术标准,出现了一大批带有鲜明红色特征的宣传
画、标语、影视作品、雕塑、徽章,并广渗透到生活中,如书包、水杯、火花、邮票等。可以
说“红色文化”的这种程式化艺术符号成为我国特殊时期时代精神的象征,具备极强的识别性。
在此类设计作品中,以政治宣传画的影响力最为深刻,从抗日战争、建国初期到“文革”时期,
均表现出不同的艺术特色,大体经历了朴素、写实、“红光亮、高大全”三个阶段。设计目的以
政治宣传为核心,推动广大民众形成革命力量。
“红色文化”符号艺术特征以“文革“时期最为鲜明,以红色为主题色调,采用坚定饱满的
黑色轮廓线塑造简约形象,并施以平涂,构图极为饱满。画面设计以领导人、工农兵为主体,辅
以口号标题。在精神层次上以积极乐观、激情饱满为总体基调,表砚出满足、喜悦.、阳光等单纯的通俗情调和民主意向。这种程式化的艺术形式成为政治力量的视觉载体,形成时代图像。奠定了红色文化符号的基本形式和主要特征,在受众群体中形成概念式的统一认知。
“红色文化“符号在当代设计中的再利用正是基于“红色文化”符号所具备的深厚群众基础。将其置于全然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便与和大众拉开时空感,唤起大众对那段激情岁月的回忆,建立认同感,达到设计目的。对于生长于新一代的青年群体,红色文化所特有的单纯、热情、直白正是当今社会所稀缺的精神信念。在比基础上结合文化创意推动,衍生出一批“红色”设计,此时的“红色文化“抽离了或延伸了其原有信息,成为一种纯粹形式上的图形图像,借以传达新时期的信息内涵,并成为时尚潮流,展开了“红色文化”再设计活动。
1.2红色文化符号在当代艺术及展示设计中的繁荣
红色文化符号在当代艺术中的再次繁荣可追溯到上世纪80、90年代政治波普前卫艺术,以“文革“符号为浩型元素,诵讨解构与重构,表现当下人的精神认知和文化现象。较为典型的作
品有杨国辛的《参考消息》、王广义的《大批判》、余有涵的《文革时代》等。此类作品采用解构方式,以反讽、戏谑为表现手法。赋予红色文化符号以全然不同的象征意义,颠覆传统价值观念,对当代平面设计中红色文化符号的应用起到了较大影响。此时,与“红色文化”符号融为一体的精神理念在新时期已逐渐失去了本色,抽离成一种单纯的鲜明图像,同时保留下前卫艺术所营造出的时尚特征,大大加强了“红色符号“在再设计过程中的可创造性和灵活性。至此,涌现出一批以“红色“符号为视觉要素进行再设计的优秀作品。如,香港设计师谭燕玉在政治波普的影响下,运用毛主席头像为元素设计了服装,颠覆了领袖肖像的应用领域和价值体现。又如,我国设计师陈娟红以红五星、雷锋帽等符号设计的服装引起了积极反响,成为流行元素。
2 红色文化在当代设计中的形式特征
2 .1取材广泛、应用灵活
现阶段,红色文化符号的应用一般分为以下情祝。其一,直接发现红色文化主题,但以现代设计手段或当代艺术手段进行重新表现;其二,提取红色符号视觉要素进行再加工,重新赋予时代内涵。也就是说,主要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进行再加工,红色文化在艺术领域、设计领域的流行有其生成及发展的内在动力。上世纪80年代以来常作为艺术形式出现在音乐、文学、前卫艺术中,如红色摇滚、伤痕文学、政治波普等。表砚出丰富的多样性及强大生命活力。
红色文化在中国历史伟大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正面、积极、崇高、伟岸的光辉色彩构成了中国革命精神的形式载体。其表现内容一直以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团结奋进、自力更生等伟大主题为核心,加上符号化、程式化的视觉形式,形成具有鲜明识别特征的图形、文字、色彩等视觉要素。可以说,红色文化伴随了新中国的成立一发展、繁荣的各个介段,在当下社会环境中以演变为一种流行要素成为青年群体追捧的文化符号,广泛应用于商业领域,从平面北京展示设计、产品设计到室内设计、服装设计,均体现出强大的新时期生命活力。以鲜明的视觉特征和符号意义成为设计中的一大亮点,并逐步开始表现出创意产业化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