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朝着工业化和量产化的方向不断前进,经济迅速发展;同时在这样现代化的洪流中,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在短时间内被外来文化大面积冲击一一在机械、理性、崭新的量产标志设计中,以传统手工技艺为导向的作坊式经营模式基本已经没有生存空间,以地方特产和区域市场为主的地方轻工业由于受到发达地区密集型制造业的冲击已经基本被摧毁,中国传统的“旧”标志设计被民众慢慢质疑、放弃;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对国外优秀标志设计的照搬成为了普遍现象,而“中国设计精神”则逐渐被搁浅了.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多元化竞争激烈的当下,文化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而文化创新标志设计作为文化输出的重要形式,被各业界重新定义与思考.但短时间内,在充斥着外来文化的大环境中,面对我们的标志设计精神断层,要对数千年的文化进行整理和继承,是件极不容易的事情.而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创新发展过程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基于需求,急于投放市场,找不到任何中国传统文化的粗糙标志设计,使消费者对于文化创新标志设计失去信心;重点体现在近年来的旅游纪念品市场,无标志设计、无品牌的相似的旅游纪念品充斥各个旅游景点,导致游客消费掉新鲜感后,对地区文化没有任何沉淀,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没有起到正面的传播作用,等等问题;在文化创新标志设计方面,日本标志设计作为亚洲文化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已基本发展成熟,以其独特的气质在世界标志设计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发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参考.
近几年,我们一直在提倡发扬中国的传统,“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注入当代标志设计中”也时常出现在各大品牌标志设计论坛的话题中,但传统文化元素究竟是应该如何恰如其分地体现到具体标志设计中呢?
在《我的古典》一文中,田中一光曾经阐述过,不管在亚马逊热带雨林中,还是纽约现代都市中,他接收到的信息都会被血液中日式的“花鸟风月”的因子所形响,他拍出来的照片或者标志设计出的作品很容易被打上“日本标志设计师”的标签,大概是因为“那深深栖息在身体某处的灵魂”,即文化内因.黑川雅之也曾结合自身的经验讲到:“一些日本标志设计师,他们体现了一种对传统的记挂,所以才可能自然而然地表现出这样一种文化特质.我们刚开始去学习别人的作品,,去看别人的著作,同时就要建立起自己独特的视角,在这样的一种观点和视角下,我们看待周围的人群和社会才会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
中日两国同属东亚儒教文化圈,由于历史的渊源,在传统上会有诸多相似之处;而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问题上,日本确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在工业产品技术、标志设计师等方面,日本对待传统文化,是更多地从精神上、思想上以及功能上来考虑,而不仅局限于形式,经过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集体主义工作方式到二十一世纪初对标志设计个性化的标榜,日本成功完成了从对形式的模仿到注重对“日本”精神的塑造的转化;总结起来可以发现,外来文化对日本本土标志设计文化的影响的层次是三步渐进式的:模仿、转化、成熟的“日本标志设计制造”.
相信几十年后,回头再看,“中国标志设计”在全球化进程中,在经历过艰辛的相遇、错误的尝试,还有各种奇怪的体验之后,般后达到了“融合自在”的第三阶段;而且我认为,相比较并没有接触到很多东方文化碰撞的西方人,体验过这种复合型冲击的我们,在文化上应该会更先进些!
说到传统文化,首先想到的中国主流传统文化,应该是以儒家文化为主的礼仪文化,对理想标志设计我们曾有过这样的描述:“敦厚稳重,端庄气派”的感觉,这算是一种正统的标志设计风格;“潇洒飘逸,含蓄优雅”的气质,则属于文人雅士的品位;最后是“纯朴古拙”的味道,这种返璞归真的标志设计可以感觉出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真谛,这三种标志设计风格,都是中国主流传统文化表现出的不同形态.但除了主流传统文化之外,我们还有丰富、有趣、鲜明的地域文化.
在多元化竞争激烈的当下,地域文化的北京标志设计战略应该更为适合我们广袤地域多民族的国情,即,在追求统一的主流传统文化的情感追求的同时,将传统地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标志设计中去,逐步实现传统文化产业从选材、创意、设计、生产和输出、传播的现代文化产业链整合,在保持统一性的基础上,将我们的文化多样性更好的继承下去.在传统文化整合创新的道路上,虽然发展方式略有不同,但我们的发展层次与日本应该是一致的,在探索、融合文化隔阂的时候难免有各种挫折和痛苦,但在与外来文化碰撞中会产生新的、更有活力的文化形态;然后,在实践中慢慢地成长,逐渐成长为“融合自在”的健康的文化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