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从RCA毕业后的两年里,曾熙凯和沈函溪都在经营自己的设计工作室.曾熙凯偏向与设计艺廊合作,通常一个案子就会花费数个月的时间来挖掘故事和实验各种材料、处理.而函溪则是创立了另外一个品牌Logical art,以自己设计、生产、销售的方式探索标志设计与商业之间的平衡.也正是这两年不同的方向的发展,熙凯和函溪对标志设计有了各自不同的领悟,虽然缺乏波此共同擅长的领域,但是却造成了知识上的互补.机缘之下,二人在2012年末起开始合作Ripple项目,并进一步在2013年4月决定合并成立新的设计工作室,也就是诗研社.函溪原本的Logical art在工作室重新整合之后更名为Beyond Object,成为诗研社工作室的一个品牌,希望能够以这个子品牌带给用户超越对象本身的意义或是体验.
在与他们的交谈过程中,“做设计就是在写诗”这句话被反复提及.曾熙凯和沈函溪一直在试图捕捉不同层面令人感动的因素,把心中的情感、想法或信念萃取出来,并用适当的形式(抑或以设计、又或是诗)将这份感动重新再现.在这样捕捉情感和再现的过程中,他们倾向将最终情感的呈现抽象化.就像是作诗,隐晦婉转地抒发情感不仅让作品更富有层次,在设计形式上也不只是令人感到新奇,而是真正的触动人心.
最近两年,诗研社凭借具有独特风格的标志设计作品在各大设计展览中崭露头角,工作室也开始跟一些有意思的客户展开合作与对话.不同的尝试与合作让诗研社逐渐深入到行业当中,为未来的发展寻求了更多新的可能性.曾熙凯的“青铜中国”项目是一个典型例子.这个标志设计项目灵感源自于刚从RCA毕业的熙凯一次在台北故宫的参观经历.当时,展览中详细介绍的青铜器制作过程,以及将《遵生八笺)中仿制古青铜器的动画章节让熙凯萌生了将材料与制成导向的标志设计创作相结合的想法.随后的几个月,他开始遍寻能提供传统青铜器制造的合作厂家,最后在河南烟涧村这个地方发现了一位懂得这种工艺的师傅,方兴庆.
方兴庆师傅修复和制作青铜器的手艺可谓远近闻名,但是其出名的原因却是一次涉嫌走私文物的误解.历史回溯到1980年代初期,方兴庆在将其所复制的仿古青铜器带往香港的路上,因涉嫌走私文物被捕.厘清真相后,烟涧村开始声名大噪,并成为中国有名的仿古青铜器制造村.村中目前有超过三分之一、1100位村民、200家公司都在从事青铜器的仿造工作.熙凯在了解过村子发展背景,以及几经网络书信与当地厂家联络后,于2012年2月前往当地驻村工作,进一步地了解当地的文化以及工艺.在与当地手工师傅交流后发现,当地所生产的产品类别几乎都相同,在产品多样性上不足,且销售管道重复,厂家的商业前景并不明朗.如果能将现代标志设计与当地的制造工艺融合,制作出现代生活也能使用的青铜器,而不是模仿青铜文物,那将会为小村子带来新的视野,也同时将青铜器这个被遗忘的材料带回到现代人的生活之中.“青铜中国”系列也因此有了厚重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这种对于具有广阔视野的合作是诗研社工作的一个特点.可是即便如此,金融危机后整个欧洲创意产业的低迷仍然使得曾熙凯和沈函溪的设计工作室发展承受不小的阻力.如何在标志设计与生活之间寻找平衡,在做出想要做的设计的同时,又能够获得商业层面的成功发展值得关注.诗研社这个设计组合比起许多同期创立的中国设计师团队有更多独特的看法,也许从他们“诗意”的标志设计之道和问答中能够找到年轻设计师发展的路径.
对于北京标志设计师来说,最重要的素质是不停止的思考,还有向不同领域知识开放学习的心态.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原本看起来繁杂的知识网络什么时候会串联起来,对自己的设计产生启发式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