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记得我们还是孩童时玩的玻璃弹珠,三人一组,五人一伙,大家蹲在地上,互相打弹珠,这种简单而又传统的玩具何尝不为一种标志设计,可以追溯到距今已有6000~10000年的新石器时候甚至更早的时期,1958年陕西半坡村墓葬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球和石球,它们作为殉葬品散放在儿童遗骨的周围,作为殉葬品而出现.技术的进步改变了球体的材质,却没有改变我们的传承方式,传承的媒介就是玩具.
中国上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带给我们后人深厚的民族文化遗产,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人类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当传统不再被人津津乐道时,网络科技快速发展代替了传统产品时,我们的文化也在无形中渐渐流失.玩具承载了大多古人的匠心独具,精巧的手工工艺.
我国地大物博,民族分布广泛,文化形式多样,各自民族有着共通性同时也存在着各自的差异,也都有各自标志设计.地方传统文化在面对新时代城镇一体化发展,对外开放等刺激时,融合接纳新事物的能力很强,但是独立性方面表现不足.常常出现同化现象,无法很好的保留原来的因素.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文化成为了一个矛盾的问题.
如何使我们的产品标志设计传承历史,顺应历史的大发展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1、风筝
风筝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小木削木为鹊乘而放之的记载.古时风筝多为战争服务,成为一种有效的通讯联系工具,风筝作为一种民间娱乐工具,最早见于宋代画家苏汉臣的绘画作品中.到了明、清时期,每逢清明前后人们都要走出户外去放风筝.当时北京最有代表性的标志设计风筝是“黑锅底”和“瘦腿子”.风筝是我们中国人的伟大发明,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有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其学生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更而演进成为今日多线风筝.
风筝的文化寓意:求福;传统老北京的沙燕风筝,以福燕为代表,在整个硬膀上面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长寿:从古到今人们都希望健康长寿.长寿的图案包括寿桃,长寿面,仙鹤等等.在沙燕风筝中,腰部的图案多为回转“万”字纹样.
世界各国都有各自不同的标志设计风筝风格.日本的浮世绘风格独树一帜,泰国的风筝男女有别,美国的特技风筝来自于靶机,英国的风筝用于监视潜水艇等等.
2、拨浪鼓
拨浪鼓标志设计是我国传统、古老的乐器和玩具,出现于战国时期.拨浪鼓的主体是一面小鼓,两侧缀有两枚弹丸,鼓下有柄,转动鼓柄弹丸甩动击鼓发声,鼓身可以是木的也可以是竹的,还有泥的、硬纸的;鼓面用羊皮、牛皮、蛇皮或纸制成,其中以木身羊皮面的拨浪鼓最为典型.
鼓本是一种古乐器,多用于历代宫廷雅乐,在演礼仪式中属常用乐器早期的拨浪鼓是乐器而非玩具,但随着时间的长河发展,拔浪鼓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儿童玩具.拨浪鼓并不是某一个地方所特有的,我国各地、各少教民族地区都出现过拨浪鼓.
从形式上划分,标志设计拨浪鼓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鼓面加彩绘装饰;第二种是在鼓身加彩绘,沿着鼓身画一周花纹.这些漂亮的花纹装饰,提高了玩具的视觉效果,强化了这种玩具的娱乐特征.
鼓面材料以牛皮、羊皮为最常见,其次又有蛇皮、皮纸、油纸多种.鼓身多为木质,不过,近年已见塑料鼓.鼓耳则以玻璃珠最为常见.
3、山西的面塑艺术
山西面塑标志设计是一种民间艺术品,它又与各地风俗人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面塑的形式、用途、色彩都与当地民俗活动、民俗风情紧密联系并发展变化着.春节来临前,农家妇人用自家产的精粉捏制出小猫,小狗,佛手,鱼等标志设计来象征着万事如意,多福多寿.清明节时人们上坟祭祖先用的面塑造型主要以“蛇盘盘”.后辈吃掉“蛇头”寓意免灾祸.
面塑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2014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年糕最顶层上的(山西)马造型的标志设计面塑让人们眼前一亮.在北京的古文化街一铜锣鼓巷,太原的食品街,四川的宽窄巷子等古街道随处可见-面塑传承人的声影,为旅客、游人捏制小动物,真人面塑蓉等.这种传统的标志设计“小玩具”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并作为一种文化代代相处.
通过研究不同地区的玩具特征,我们可以发现地区玩具符合当地的气候条件,融合了当地的传统文化,不论从外形还是材料选择上,处处继承了前人的手工技艺.在气候寒冷多风的北方,人们更倾向于简单,易于操作的,材料粗犷的玩具产品,而在多雨风景秀丽的江浙一带,产品的外观工艺则更加柔美、精细、娟秀.不同的少数民族区域,各自的产品特征则更加明确.玩具产品的设计与创造与当地习俗,文化,气候,环境息息相关.北京标志设计亦是秉承设计可以代表企业的标志.